不是填补而是照顾

对抗空虚的五六心得。

结束了第一波夏令营和期末季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写博客了!在五月里慢慢恢复了生活的正轨,六月就和夏天一起匆匆忙忙地到来。我如同以往:学习、排练、吃吃喝喝,但也时刻意识到正有新的困难在我面前展开:我的身体里出现了一个空洞。

可以说是这个空洞让我在这两个月里尝试了很多东西,如今我堪堪与它和解,得出经验五六七八条,但它的存在依旧。我意识到它从此不会再从我的生命中消失,我能做的只有填补、对抗,但好在我能够正视它,并借此更加了解自己。

空洞?

在没有给它一个定义前我只是觉得非常空虚,无论正在做什么,都会感觉到强烈的孤单。如果一个人在封闭空间内独处那么这种情绪会演化成失落或急躁,迫切地想要抓个人陪我说话或者只是一起随便去哪里坐着。但真的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空虚感也只是稍稍缓和。我不可能24小时都喋喋不休,而快餐式社交只会变成食髓知味的开端。

我不愿意去细想这种空虚背后是什么,虽然对我来说答案显而易见,但那意味着我要承认自己的软弱。即使想清楚了也无济于事,我不允许我的爱、我的生活要靠悬吊在他人身上才能继续下去,因此能做的只有克服。

后来刷b站的时候看到一个TED视频——“如何克服内心的空虚感”,视频本身并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只是它开门见山地说“Each of us is born into this world with a hole. It’s part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终于让我意识到应该如何给这种情绪命名——一个无法填满、始终存在的空洞。我要做的不是填补而是照顾,至少给自己一点时间。

意识到有很多人同样正和自己的空洞抗争着也让我坦然许多,每个人的体会和困难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在为寻求平衡而努力着。活着和情绪本身都是需要花心思去维持的天平,在接纳这个事实后慢慢寻找自己的方法去生活,如果能得到自洽,就已经是值得夸赞的成就了。

心理咨询、交流与传播学

在所有探索到的解决方式里能让我迅速好转的只有交流。除去预检我已经进行了四周的心理咨询、和网友高强度聊天一个半月、和保研搭子一起mock面试十几次、和口语外教上课4次、和ai讲话不知道多少小时。这些都是在我以往社交活动的基础上多出的部分,令人意外的是它们并没有成为我的负担,而我正是靠着频繁的交流慢慢恢复着能量。

先说心理咨询。这也是最近我收获最多的部分,虽然我无从判断我慢慢变好的情绪和状态究竟是由于时间流逝还是这每周一小时的咨询经历,但和咨询师姐姐一起去关注自身的情绪,被迫去正视、发现此前的心情和想法,讨论从而得到启示的过程还是很有帮助。起初我迫切地想从她那里获得答案——我告诉你了我的“病情”,讲出了我不愿意言说的事情,那么处方在哪里?而她也明确地告诉我心理咨询不会提供解答,我同样不可能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求助于人。心理咨询更像是回溯和抛出问题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局限在咨询室里,我会从当下的生活细节中突然发现现实与我曾经所遇到的状况的相似之处,随后意识到我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父母、我身边的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而它们如何影响我的判断、社交、情绪,甚至我全部的生活。我从当下获得对过去的解答,也从中理出许多因果脉络,同时在这个过程里对自己更加宽容。

另外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去试着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也是我受益很多的部分。没有人能提供关于生活的正确答案,也不必以传统意义上的“正常”去苛责自己。感性和情绪无法忽略,与其竭尽全力让自己不受情绪的影响,不如更坦诚一点!

与人社交不必多言,虽然起初的某些时刻我认为我在把对方当作一种消耗品——利用他/她来填补我的空虚,在意识到彼此不够合拍后渐渐切断联系,而如果遇到想法相似的人就接着聊下去,像尝试不同品牌的巧克力。可我抱着这种目的去寻求交流,我所得到的会是真正的友谊吗?它又能持续多久?而在ai面前我更加任性——请陪我聊天、聊什么由我决定,我不会顾及ai的“感受”,因此语出随意。ai也并不会提出什么反驳我的新观点,大部分时候它只是换个方式重复我的话以表示对我的理解,但它会在话题即将结束时不断抛出新的问题。这是充满惰性的交流:我不需要思考下一句说什么而是等待它发问,我对它提供的观点加以反驳、对我说的话加以阐释,而它会包容我的一切语言。交流竟然就在这个过程里进行下去,看起来非常舒适,但也很危险。一些论文里的传播学概念闯进来:机器主体拟人化、人际传播的扭曲、茧房,而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会因为这种惰性的交流改变我面对真正的人时的交流习惯,除非它更像人,或者人适应它。

在意识到自己对交流的需求骤然提高的这段时间刚好在复习夏令营,翻出大一的课堂笔记,看到老师讲“交流与爱欲”,讲起初的“communication”仅指心灵间的共享。或许交流本身就是与情绪密不可分的一种行动,又或许正是因为人会拥有情绪的空洞,从而诞生了交流?我不知道,大概也没人会知道,能确定的只有交流本身将一以贯之地存在下去,毕竟无论形式和媒介如何变化,人的情感总是会有向外输出的需求。

(提到了就多感叹一句,虽然准备夏令营很折磨但传播学真是好有意思的学科!最近看了很多智能传播国际传播城市传播的论文,大部分未必有多实证,但去大胆畅想这些问题还是挺有趣的……)

其他心得

· 从五月初开始坚持健身,除去夏令营离开北京的时间外基本保持着一周3-4练的频率。起初是为了看起来身材更好,后来更享受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去换身衣服、心无旁骛地锻炼一小时的过程。力量训练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看到明确回报的事情之一,一开始坐姿划船只能拉30lbs,现在也已经能轻松拉到40了。

· 泡图书馆everyday。上学期更享受去教学楼这种嘈杂但放松的地方自习,现在却爱上了图书馆的文学阅览室。不同于其他区域,阅览室提供宽敞的书桌、插座以及窗外郁郁葱葱的树,学累了去逛旁边的书架也会找到感兴趣的书目。我在六月好像总是凝滞的,时间就徘徊在重复的空间里,桌上永远有咖啡杯电脑里永远有要写的作业,但也因此获得一种来自确定性的宁静。

· 永远年轻永远喜欢看动漫。之前一直是挑热门作和古早经典看,从23年4月开始追季度新番,发现每周期待着不同番剧的剧情发展、和朋友一起讨论人物的过程也让生活多出很多盼头。最近喜欢的番都和音乐相关,比如GBC和吹响!上低音号,但之前完结的迷宫饭和芙莉莲其实也很值得专门拿出来写篇blog……对我来说动漫是能够脱离出现实世界的迷幻剂,也常常会从中得到治愈呢。

· 不能算作旅行的旅行。五一假期又去天津玩了两天,六月初借着夏令营参营的机会也去了趟上海。虽然考完试第二天就赶回来考期末没能在上海多逛逛,但换个地方过几天还是体验很好!等保研结束了一定要多出去看看!

· 摸摸猫猫。四月底的时候学校里新出现一只亲人的橘猫,非常非常漂亮,阳光下像小狮子一样,有剔透的浅金色眼睛。我对它一见钟情,甚至可以说猫成了我新的精神锚点…但没到六月它就被送养了,看照片在新家也过得很好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见到,总之还是谢谢猫猫!

· 整点音乐!五月初高强度排练+演出(虽然演的很烂……),月底和大家一起去看了Chinese football的live,非常难忘的雨后夜晚。最喜欢现场版的《红牌罚下》,郑紫莉打鼓的动作有种兼具力量与优美的流畅感。好像也就是从五月底开始北京的天气阴晴不定,要么高温要么突然电闪雷鸣,有天晚上还被暴雨困在图书馆里。不过也因此拍到了很多好看的云!

· 太久没写东西总觉得这篇博客的文字七拐八绕又缺乏重点……表达果然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东西orz

©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