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自由而无用

在2023年学新闻。

19号考完最后一门,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期末季终于接近尾声。这篇文章原本想在第十六周结课的时候就写,但拖拖拉拉至今,没想到还能撞上个时事热点。也因此看了很多相关的讨论,好像理解得更多,又好像还困在原地。如何面对人文社科的“自由而无用”是我身边每个学习相关专业的朋友都必须面对的自洽与接纳的命题,这两年尤甚。责怪大环境当然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但其实焦虑的根源还是自卑,除了真正达成内在的和解,任何对其他事物的指责都是徒劳。

我并不是那个已经放过了自己的人,不夸张的说从大一上学期坐在教室里解微积分(所以学新闻到底为什么要学高数!!)的那一刻开始,我与选择、与意义、与未来的斗争持续至今。因此这篇文章不包含任何回答“如何”的普世方法,更像一篇漫漫散开的提问和总结。

两年:学到什么

这学期结束也意味着大二的结束,等下个九月,我就只能被称作“本科高年级生”了。很恐怖的一件事,我对这所学校依然陌生,依然会在北边迷路,依然茫然地上课、读书。2021年,大一报道的那天我在湖边看到一个新生激动得痛哭流涕,而我对这里毫无情结,对他的喜悦毫无共感——从那一刻起我与这所学校之间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我的某一部分好像永远游离在外围,远远看着此处发生的一切。某种程度上现在的我和十八岁的我其实没有区别,相比起高中,这两年的生活太轻太轻了。

跑题了,说回学业。截至本学期末我共修习课程40门,旁听2门。其中专业课17门,社科课程5门+旁听2门,人文课程3门,理科课程3门,语言课程3门,体育课3门,政治课6门。梳理出来之后觉得比我想象中要少,原来还有很多院系的课从未去上过(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在毕业前完成全学院集邮x)。还有明明每学期的专业课都不多,加起来竟然已经近20门课了。新传算是这个学校的边缘院系,人少课水老师少学科排名低,也存在着文科“学不到什么”的通病。但两年过去我并不后悔,优秀的课程和老师都是有的,学的东西很杂,因此写过非虚构、写过影评、写过评论、拍过公益广告、拍过微电影、录过节目、做过用户研究……好像比起学到什么技术,更像一种四处闯荡的体验。当然也导致做出来东西的都是三脚猫功夫,一次次尝试而已。

选择:读什么好

高中时因为无法忍受毫无创造性的工作决心考广播电视学,也很幸运地能够进入现在这所学校的新传学院。然而这里的广电与我的想象出入甚远,拍了几部课程作业之后也明白我没有相应的天赋。剪片子实在是太痛苦了!倒不如让我投身于文字工作……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决定在分流时选择新闻学。但我知道我并不是最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我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对除己身之外的情绪缺乏共感,对所谓的新闻正义与新闻理想毫无兴趣。为了测试我到底能不能接受新闻学这学期我提前修了新闻评论,强迫自己变成这门课上最努力的学生,相应的痛苦也就愈加明显。为了寻找选题每周都花一个小时泡在微博热搜上、看那些莫名其妙的事件和莫名其妙的评论区,紧接着还要自己写篇一千二百字的评论文章,试图去口诛笔伐、试图去讲述,最后只觉得空虚。

即使如此我依然在无意识中回避掉大部分时事热点,每周上课时老师会问同样的问题:“这周有什么新闻是值得你们关注的?”而我对其他同学提及的新闻事件一无所知。封闭惯了,突然要去接触和理解远在彼方的他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好在痛苦了两周之后我就学会把作业只当作作业来写。其实不必为此改变自己,工作是工作,学习是学习,我是我。这门课程的老师是一位非常典型的传统新闻人,热血、勇敢、不平则鸣、笔力深厚。2023年还能看到这样的人大约会给被“新闻理想”骗来学新闻的孩子们很多希望吧,虽然他几乎是我的反面,也会在上课的某些时刻觉得他值得敬佩。

我自己的媒介使用习惯相当怀旧,因此有时候会想如果早生二十年就好了,赶上纸媒的黄金时代的话,我会非常开心地在某个杂志社做编辑,或许当个调查记者也不错。现在再说要去传统媒体就好像49年入国军,纸媒失去受众之后总显得气数将尽。不过生在这年代也好,学新闻能做的职业多种多样,倒也不必拘泥于究竟学了什么专业,何况我院的培养方案相当自由。虽然现在依然无法坚定地说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但至少接下来的两年我可以坚定地说出“我是新闻系的学生”。

对,在2023年学新闻。

杂谈:新传本身

继续来讲新闻传播学。之前和导师聊天的时候,提到新传学子“浮在表面”的心理状态,导师说是因为新闻传播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历史积淀无法与人文学科乃至部分社科相比。可新传再无学也已经发展了至少两百年,怎么可能不够一个本科生四年的课程。割裂感的来源并不是专业的空虚,而是它并非一个纯理论或纯实操的学科,导致传播学理论、市场理论、电影理论和新闻写作、短片制作、器材使用等等实践过于双线平行,高的太高低的太低,当一个学生选择注重某一方面的时候,另一条线路的学习就几乎是“无用”的;而当一个学生选择二者兼顾时,他又极易陷入两者皆空的平庸,这就是我们觉得虚无的本源。不过这套分类只适用于一个传统的新传专业学生,因为本专业能够与这种结构性缺陷对冲的另一个特质便是自由。新传是一个很适合叠合的专业,适合在传播学的体系之外修习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打底,比如法律、泛商科、语言、公卫……总之可以完全凭兴趣搭配,成为填补意义缺失的一种方式。或者就在本专业的体系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条路,电影、写作、营销、编导……在体验过新传大类下各种各样的分支后去钻研其中的某个方向,一样能够在毕业时成为优秀的学生。只是大多数人没能明确自己的想法和道路,因为没有选择,从而迷失在自由当中。

所以学新传其实是一种延迟抉择,相当于多了两年时间去思考和试错。当然这个过程很痛苦,在两年间不断取舍着每个机会与可能性,结果现在在一些理科专业早已进入实操学习的时刻我还在犹豫自己的未来道路。但也正因如此,如果我真的作出了决定——如果我真的找到了我所热爱的东西呢?那我一定会比任何人都要幸福。就算没找到,至少我不会后悔没有尝试过其他的选择。

虽然打算写一点抽象的思考,不过我好像仍然讲得很主观……在这里贴一下曹林老师的评论,从更深入的视角讲了新闻学及其现状:张雪峰并不全错,我也劝你慎报新闻

未来:所以走向……

18岁的时候觉得特别迷茫,现在处于19岁的末尾,只能说这一年是迷茫出了心得,一次次思考和逼问自己后反而好像看见了目标的影子。如前文所说学新传适合修双,不过出于种种原因我排除了这个选项。那么只剩下自我规划式的附加方向、在新传内部寻找路径两种道路可走。虽然依然无法坚定地说出我喜欢什么,但现在能够列出一长串清单说我不喜欢什么,也发现一些隐约的兴趣。打算在这个暑假接着去试试看!先卖个关子好了,如果暑假之后我真的坚定了现在的想法,到那时再来写我到底选择了什么吧。

©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