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17号就看了《铃芽之旅》的点映,一直拖到现在才决定写点什么。一句话总结: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铃芽户缔>言叶之庭>秒速五厘米。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是新海诚粉丝也没有看完他全部的作品,只是三年又三年,我的初中、高中、大学,好像也在一部一部电影更替的跨度里向前迈进着,可新海诚电影里的主角永远十几岁。本着怀念我的“十几岁”的目的,也该整理整理这几部电影。
君の名は。
2016年底《你的名字》在大陆上映,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看过第一遍,只记得院线上映的时候拒绝过某个男生的邀约。大约是没有进影院看过的,没想到后来我对这部电影产生出一种近乎执念的喜欢。上一次看是19岁生日当天,前一晚选电影,无意中搜到君名的一瞬间决定——就是它了。很难以言说的宿命感,好在《你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着“命中注定”的电影。
新海诚塑造的东京和王家卫塑造的香港有些异曲同工,都是以个人色彩将电影中的城市美化为脱离现实的形态。颜色、建筑、人事、风物,充斥着导演本人的喜好和情感。但由于我自己同样非常喜欢这两座城市,看电影的过程反而将我记忆中的现实二次加工,美丽的愈发美丽,感动的愈发感动,真实的经历倒说不清楚了。《你的名字》中东京繁华灿烂,校园、樱花、新干线、艳阳天,不发生些动人心魄的故事,好像都对不起这片景色。
比起男女主互换身体互相追寻的恋爱情节,我更喜欢贯穿整部电影的对于“时间”的叙述。三叶和奶奶编织绳结时有一段看似无意义的台词:
我们做的结绳,也是神的作品,正是时间流动的体现。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缠绕,有时又还原,断裂。这就是[产灵],这就是[时间]。
时间不是线性的,时间是个人际遇的交汇。所谓流动,实则是不断相遇、不断交织的结果。被所有人共同推动的历史才称为“时间”,本质是无尽的相逢。多浪漫的理解,我们拥有时间是因为我们自身在前进,流动不是无法抓住的“客观”,而是选择的纪录。因此时间会还原,会交叠,泷会在梦里和三叶交换身体,会回到三年前的糸守镇拯救她的命运。联结的丝线以自身的意志改变缠绕的法则,而时间将放行这种意志,允许一场在科学视角下毫无可能的回溯——如果改变对时间本身的理解呢?如果时间就在我们的主观之中呢?
以及三叶作为神社巫女,依然坚持着古老的仪式。又是隐喻,她的舞蹈是对时间的崇敬,而口嚼酒代表的发酵、酿造这样的技术,本身就依靠时间。好像整部电影里都遍布着时间的引线,不断回溯、重叠,才带来如此令人感动的情节。《你的名字》应该是新海诚电影里叙事节奏最好的一部,或许就是因为对时间的诠释吧。
总之真的很喜欢君名,在下一个合适的时机会再看一遍!
天気の子
2019年上映,然而我还是完全不记得自己有没有进影院看过这部……只记得后来在家里的电视上投屏又看过一次,被东京的三年暴雨感动得稀里哗啦。真的下了三年的暴雨耶……新海诚没有躲避这样的结局,完整地呈现了“如果选择自我”会带来的后果。太多电影没能做到这一点了,也因此天气之子在我心里的地位疯狂上升。暴雨下的东京没有给予帆高灾难式的谴责,而是普通的、另一种形式的常态。今天和昨天一样的天气、毫无变化的毕业典礼,生活以极大的韧性在雨中继续行进着,而圭介以成年人的身份告诉帆高“你是想说你们改变了世界的形态?别自大了,那是不可能的”。宽恕来得过于迅速,暴雨又下得过于平常,一个人能够对这个世界做什么呢?——就算真的做了什么,又有谁会相信呢?
大概也因为这一点天气之子传达的价值观饱受诟病,不过我很喜欢这个结局。虽然此外电影剩下的就是少男少女谈恋爱,节奏进行和你的名字差不太多故事却讲得没那么高明,但因为这场雨,这部电影还能在第二的位置上坐三年。
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2022年日本上映,又是一个三年。看完首先的感受是新海诚宇宙稳定发挥,故事架构依然和前两部大差不差,画面精细度再创新高,生动到有点过头了……
最烂的地方在情感线,或许是受限于篇幅,铃芽对草太的喜欢完全是空穴来风,最后竟然靠着这种感情不顾一切地要拯救他……在影院看得我满头问号,不过草太确实很帅)除此之外,以要石为线索贯穿东京,回溯地震同时带着对家庭情感的探讨甚至还有点公路片元素,整体还是丰满的。椅子很可爱!大臣也很可爱!
最想夸的是配乐,除去非常惊艳的主题曲外电影配乐也都支撑起了宏大的场景,最喜欢《丘上の要石》、《東京上空》,空灵之外又满含悲伤。谁说radwimps江郎才尽了,这不是还很能打吗!虽然不打算再看一次电影,这张原声带专辑估计还会循环好一阵子。
贴一段草太关门时的咒语吧,很喜欢这一段:
请恕我唤您名讳 日不见之神啊 孕育我久远先祖的故土啊 我等长久依托于您予的这山河 甚是受宠若惊 诚惶诚恐 请让我饱含敬意 奉还于您
言の葉の庭、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后两部放在一起说,都是不太喜欢的电影,也都不算新海诚的巅峰作。言叶之庭其实讲了一个好故事,在新海诚还没有注重于“世界感”之前,一个简单而平淡的爱情故事。不过其中的情绪有些说不清的扭曲……也许是因为爱情元素恰恰都不是我喜欢的角度吧。秒速五厘米更早一些,2007年的新海诚不仅还没有掌握讲好长篇故事的方法,场景画面也与成熟不沾边。为了写这篇blog把秒五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回溯导演的成长史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明显感受到他的优势与劣势、作画风格、乃至爱情观世界观,三年一部的电影不仅是观众人生锚点的串联,对导演而言同样是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不断进步的过程。下一个三年就是2025了!不知道那时会有怎样的新海诚,怎样一部新电影呢。